
建设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近年来,为让区域内上亿群众高质量就医,川渝两省市持续推动疾病防控、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今天的“两会双城记”,代表委员们关注医疗健康,话头要从一个会说起。
上个月中旬,川渝两地在四川广安,召开了医疗管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两地宣布将分步骤加快推动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开展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在这之前,重庆和四川的所有三级甲等公立医院45项临床检验、67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已实现结果互认,惠及两地672.24万例次患者。
与此同时,两地电子健康卡实现互联互通;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2.9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川渝通办”共建“健康圈”跑出了加速度。
川渝两地在疾病防控、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上,一直没有停步。对于持续推动两地医学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什么样的呢?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说:“我们医院本来和四川华西二院也是互助的,一起来做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我们儿科的这样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所以今年,我还是建议,希望能够在儿科设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国政协委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黄伟希望,能打造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把自己所想的东西,能够真正地通过产学研的渠道转化创新出来。

在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如何让双方融合的机制更完善,渠道更通畅,也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表示,四川有锦城实验室,重庆有金凤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都往着国家实验室这个目标去奋斗,怎么打通融合起来,也是未来需要重视的。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这种融合就非常深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融合也在推进之中,未来这种融合的程度,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说,教师现在允许互聘,医生也可以多点执业,这些制度的通道已经打开,更重要的是一些机制的建设。从生态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四链融合的角度,来助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