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病房里,生命脆弱与坚韧,时刻交织。
2025年3月31日晚,新生宝宝“小曾曾”因羊水III度粪染、窒息、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才出生数小时,生命就拉响了警报。
紧急送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小曾曾检查多项危急指标
持续突破生理极限: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H值7.09,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感染指标CRP高达117.39mg/L,高于正常值14倍,降钙素原79.1ng/ml,超过正常值近百倍,全身炎症反应持续肆虐。
循环系统濒临崩溃:血压持续走低,最低27/21mmHg,触及危险阈值。
代谢系统严重紊乱:血糖呈现“过山车式”波动,从19.9mmol/L的危急高值骤降至低到无法测出。
全身进行性水肿:体重在入院72小时内从2.93kg陡增至3.2kg,皮肤呈现透亮样改变。
血培养检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及粪便中发现的诺如病毒,更让病情复杂程度超乎想象。
面对如此复杂且危重的病情,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迅速展开行动,开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第一时间予以呼吸支持,启用有创呼吸机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根据血气分析和经皮氧分压值动态调整通气参数,逐步纠正严重低氧血症。紧急在B超引导下经桡动脉置管对患儿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
为维持患儿微循环稳定,团队采用生理盐水扩容,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等治疗措施,构建机体坚强防御堡垒。针对严重感染问题,构建三重抗菌防线。
为最大限度减轻神经损伤,提高患儿后期生存质量,团队为孩子实施亚低温治疗,以控制脑代谢速率,使大脑得到保护。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为患儿用药提供安全、有效、持久的静脉通路。同时联合重症医学科、感染科、药学部、心血管科、肾脏科、康复科、普外创伤外科等多学科会诊,让“小曾曾”的治疗更加精准。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化身“生命卫士”,24小时寸步不离,紧盯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密切观察孩子的细微反应,依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深夜的病房里医护团队虽疲惫却专注,默默守护这微弱的生命之光。医护团队的精心呵护下,“小曾曾”用他的顽强创造奇迹——
入院第11天,“小曾曾”成功撤离呼吸机,自主呼吸平稳;
第16天摆脱静脉营养,实现完全肠内喂养;
第22天摘下鼻饲管,经口进食量达标。
从气管插管到自由呼吸,从静脉补充营养液到自主吞咽全肠内营养,这个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的危重宝宝,用逐步稳定的呼吸频率、规律增长的喂养量、日渐红润的肤色,完成生命的逆袭。
近日,阳光洒满新生儿科,孩子的家人带着一面感恩的锦旗和一束特别的“花束”,眼含热泪走进病房。
“花束”是孩子家人用心定制的,刻有“新生儿科医护”字样的签字笔“花束”,处方笔绘就生命线,每一支笔都承载着对新生儿科的感恩,这一“花束”也将成为医护人员“笔”生难忘的“战利品”。
“谢谢你们给了孩子重生的机会,你们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小曾曾”妈妈哽咽着表达感激。简短的话语,饱含着对医护人员仁心仁术的深深敬意。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和多学科医护团队过硬的专业素养、强大的应急能力,以及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共同成就了此次生命保卫战的胜利。未来,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以守护新生为使命,用专业和爱心为更多小生命点亮希望之光,书写更多生命奇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