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团队挑战极限,以毫米级介入技术为恶性高血压患儿保住希望之肾。
6月4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11岁的涵涵(化名)安静地躺着,与他平日里的活泼判若两人。“我在思考人生…”面对心血管科冯思琪医生的询问,他低语道。
一场关乎肾脏存续、生命质量的高风险手术即将开始。失败,可能意味着终身透析的黯淡前景;成功,则将为他开启重返健康的希望之门。
惊涛骇浪:300mmHg!少年生命悬于一线
涵涵的危机始于毫无征兆的剧烈头痛和呕吐。当地医院检查结果令人心惊:收缩压300mmHg——这几乎是同龄儿童正常值(约100mmHg)的三倍!
紧急转入当地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后,元凶被锁定: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影像学检查揭示更严峻的现实:左肾上部因血管闭塞已萎缩失能;右肾形态虽存,但主干血管严重狭窄,血流几近断绝。双肾仅剩约1/4的有效血供。
医学解析:恶性循环与无解困局
肾脏血流严重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发恶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
涵涵持续泵入多种强力降压药,收缩压最低仅能降至200mmHg。当地医生忧心如焚:若无强力干预,脑卒中或多器官衰竭近在咫尺!当地医疗团队面临技术极限,涵涵一家陷入绝境。
暗夜奔袭:一线生机与生死抉择
怀抱最后希望,涵涵经120急救连夜转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接诊时,情况依然凶险:药物难控的高血压引发危象,在ICU涵涵出现一过性视力模糊和抽搐。
刻不容缓,心血管科李谧主任医师火速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心血管科、肾脏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放射科专家齐聚。
会诊结论:必须手术!但选择残酷:
切肾:右肾切除术,相对“安全”,但术后仅存25%肾功能,少年之躯恐难逃短期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终身透析将成定局。
保肾: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挑战极大,尤其对于血管纤细如发的儿童,一旦失败或出现并发症,同样可能失去肾脏,甚至危及生命。
“这孩子才11岁!绝不能轻易放弃他的肾!”李谧主任医师语气斩钉截铁。他分析道:“虽然左肾上段萎缩,但左下段仍有部分血供。右肾形态完好,是保功能的绝对主力。国内已有儿童肾动脉介入先例,尽管涵涵右肾动脉‘线样狭窄’,介入手术难如登天,但只要有一线可能,若父母同意,我们必须为他的未来奋力一搏!”团队将两种方案的利弊和极高风险坦诚告知家属。
涵涵妈妈含泪紧握李谧主任医师的手:“医生,我们是奔着‘保肾’来的!请给涵涵一个机会!”
无影灯下:六小时毫米级“刀锋之舞”
手术室,心电监护刺耳的报警声(收缩压250mmHg)宣告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正式打响。
第一关:麻醉如履薄冰
麻醉科谭延哲医生全神贯注,“诱导期血压波动如同悬崖走钢丝,一丝差池就可能引发灾难性脑出血。”他精准计算着每一滴麻醉药物的剂量,小心翼翼地维持着生命体征在崩溃边缘的脆弱平衡。
第二关:穿越“发丝”通道
由李谧主任医师主刀,向平、孙慧超、冯思琪医生紧密配合,麻醉师、放射科技师、巡回护士严阵以待。DSA造影屏上,目标血管——右肾动脉主干,其狭窄处影像令所有人倒吸冷气:通道细若游丝!
手术室的氛围陷入凝重。导丝在坚硬的血管壁间反复滑脱、受阻,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李谧主任医师的额角沁出细密汗珠,指令短促而坚定:“调整角度,再来!”“换更细的导丝!”“换人,我们再坚持一下!”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屏息。
终于,一个微不可察的颤动传来——导丝头端成功穿越“死亡狭窄带”! 监控室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通了!通了!”
第三关:决胜时刻的惊险插曲
使用不同内径的球囊谨慎逐段扩张右肾动脉后,手推造影却显示右下肾动脉显影较淡——“血管痉挛!快推硝酸甘油!”巡回护士蒲晓芳身着沉重铅衣,如离弦之箭执行医嘱。药物起效,危机解除。
最终,一枚精心选择的、直径仅3.5mm的微型支架被精准释放和完美贴壁。造影确认:右肾血流如春潮奔涌,生机重现!
当最后一枚器械撤出,时钟已走过惊心动魄的6小时。医护们卸下浸透汗水的铅衣,疲惫却难掩激动。“孩子的血管比预想的还要纤细,0.14mm的导丝已是极限挑战……”李谧主任医师感叹道。
这一刻的掌声,献给团队的坚韧协作,更献给涵涵重燃的未来!
“暗战”支撑:看不见的堡垒
这场高精尖“战役”的背后,是全院体系的强力支撑:
1耗材闪电战
心血管科骨干焦毅、潘博医生,在医院设备科、物价科、医务处等部门高效协同下,迅速完成数十种特殊、超小型号介入耗材的紧急调配与合规引进,为手术成功奠定物质基础。
2辐射与肾功能保卫战
鉴于手术时间长、患儿敏感,团队采用“手推造影剂”替代高压注射器,严格控制造影剂的用量和辐射剂量,最大限度保护残留的肾功能。放射科医生全程实时比对外院CT与术中影像,精准导航,减少无效曝光。
3麻醉生命线
面对持续高血压危象随时可能诱发心脏骤停的极端风险,麻醉团队寸步不离,根据瞬息万变的血压数据实时精细调整用药,为手术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底线。
重启人生:希望之声与未来之路
术后第二天,涵涵的收缩压稳定在150mmHg左右,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术后三天,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目前,涵涵已停用静脉降压药,仅需口服药物,血压即可维持理想水平,肾素水平稳步下降。
李谧主任医师强调:“这只是长期管理的开始。终身随访至关重要,需严密监测血压、肾功能及支架通畅性。涵涵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团队还为涵涵量身定制了包括低盐饮食、规律运动在内的全方位心血管风险管理方案。
至此,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多学科精英团队的紧密协作与不懈努力下,涵涵的人生剧本被勇敢改写——保肾成功,希望重燃!
医学突破与深远警示
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成人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在血管直径仅为成人1/3至1/2的儿童中应用罕有,技术难度也倍增。“此次选用3.5mm微型支架并采用高压球囊确保贴壁,是避免远期再狭窄的关键”李谧主任医师解释道,“术后影像证实右肾血流灌注显著改善,标志着我院在儿童复杂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4.5%,其中约5%为继发性高血压。“请家长务必警惕!若孩子出现持续血压升高、药物控制困难,或伴有发育迟缓、反复泌尿系感染等症状,必须及时排查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肾上腺肿瘤等继发因素。早期精准诊断和干预,是避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遭受不可逆损害的关键。”李谧主任医师提醒。
涵涵的案例,不仅是一个惊险成功的医疗案例,更是医学精准、人文温度与体系力量交织共鸣的生命赞歌。它为无数面临类似困境的患儿及其家庭,点亮“保肾”降血压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