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3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自闭症之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主办,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世界卫生组织发育迟缓儿童照护者技能培训(第二版)国际学术交流会在重庆召开。
来自中国、美国、阿根廷、巴西、印度、意大利、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共同探讨儿童发育迟缓与发育障碍的科学干预、家庭照护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分享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
全球行动,加强早期干预与家庭赋能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卫生项目负责人Chiara Servili博士指出,全球有超过2亿人受到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包括智力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等。这些儿童从早期起便面临教育、医疗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挑战。
她表示,中国在改善儿童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她特别肯定了重庆在推动早期干预服务中的作用:“中国在促进早期干预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方面展现出高度的投入与承诺。尤其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培训与研究中心,在将世界卫生组织CST(照护者技能培训)项目本土化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她指出,此次会议为全球专家提供了共享经验、交流实践的平台,也展示了中国在儿童精神健康领域的创新与担当。
中国实践,CST项目落地家庭照护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郭海良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的照护者技能培训(CST)项目,是全球精神健康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在专业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培训非专业人员和家长,让家庭成为儿童早期干预的主阵地。
郭海良表示:“这一项目的意义在于,它让干预从机构走向家庭。家长不仅是照护者,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效的康复执行者。”他介绍,在中国推广过程中,项目从“家长技能培训”拓展为“照护者技能培训”,强调以家庭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干预载体,通过科学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孩子的沟通、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重庆样本,以本土创新推动融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廷玉教授介绍,CST项目自引入以来,医院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重庆样本”。“我们强调‘让干预回归生活’。干预不应只停留在课堂,而要融入孩子的日常。吃饭、玩耍、交流、洗漱——这些生活场景都是训练的最佳机会。”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建立了系统的家长培训体系,设有早期发现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等课程,帮助家长在真实场景中学习与应用。同时,医院还将家庭场景“搬进医院”,通过模拟生活空间,让家长在学习后能将方法无缝带回家中实施。
她指出,中国在推广CST的过程中,也面临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挑战。例如,国内多为双职工家庭,儿童照护多由祖辈承担,因此培训内容需要更加普及和实操化。语言、游戏方式、社会文化差异也需进行本土化改编,“第二版CST指南提倡各国根据文化特点进行适配。我们要把科学的理念与中国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使项目真正‘落地中国’、惠及家庭。”
开放合作,从重庆出发 共享中国经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赵晓东指出,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尤其是以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为代表的神经发育障碍,正成为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议题。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医院有责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引进先进理念,推动科研、教育与临床深度融合。
他介绍,医院正积极参与WHO西太地区合作机制建设,未来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把中国在儿童发育迟缓与障碍干预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希望以重庆为起点,让优质的医疗服务、理念与科研成果惠及更多儿童,让中国方案为全球儿童精神健康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