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初心不改展风采、红岩铸魂续华章。”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心系“国之未来”,锚定“国内一流儿童医学中心”目标,为推进“三大国家级平台”内涵建设走好儿童健康事业“第一方阵”,全院上下坚持党建统领、学科引领,全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提高干部变革重塑力,在高质量党建统领下快速找准“新路径”打造发展新高地。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有这样一个特殊而温暖的集体——血液肿瘤科党支部。这支以红色党建为引领、以精湛医术为支撑的医疗铁军,由30名正式党员、1名预备党员组成,汇聚22名硕博士、8名高级职称专家。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国内领先的儿童血液肿瘤专科,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是医院最具特色的专科之一,她们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筑起守护儿童血液健康的“生命堡垒”,让党旗在临床一线高高飘扬。
红色基因铸魂 从西迁火种到先锋支部的精神传承
追溯科室发展脉络,能感受到厚重的红色基因与医者情怀。
1956年,张锦教授响应国家号召,随上海第一医学院400余名西迁队伍扎根重庆。这位被誉为“地中海贫血诊治先驱”的老专家,用显微镜下的专注与病房里的温情,播下“医者仁心”的种子。在周雅德教授、王宁遂教授、王永玲教授等老一辈儿童血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儿童血液专业蓬勃发展,于1982年设立血液专科病房,陈尔瑛教授担任主任,主要收治地中海贫血、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团队每一次突破都镌刻着“国家队”的担当——1995年徐酉华教授接任主任,将白血病、淋巴瘤等疑难病症纳入诊疗体系,影响力辐射西南。2005年于洁教授接过接力棒,推动科室迈入“移植时代”:2007年血液科在重庆市实施首例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填补区域空白。
“精湛高明的医术是党支部最坚强的后盾,也是人民群众信赖的基础。”身为上一任支部书记、科室主任的于洁教授,主攻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方向。面对复杂疑难的病例,她总是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反复讨论,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无数患儿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先锋引领,成为身边榜样的力量。“血液肿瘤科的患儿往往病情很重,医护工作者相应也要付出成倍的精力和时间。”支部90后党员申雪兰介绍说,常常有医生为远道而来的病人问诊,中午一两点都没吃饭;移植仓的医生,更是一进去就是一整天……正是在一代代老专家的影响下,血液肿瘤科形成严谨、负责、关爱的科室文化。
支部荣誉榜上,“优秀党务工作者”于洁、“科普达人”罗明珠、“护理明星”颜余竹等名字熠熠生辉。党员雷小英、刘奇慧连续多年获评“优秀规培导师”,将临床经验转化为育人成果;申雪兰作为“护理学院优秀带教老师”,培养出一批批有温度的护理骨干。这些先锋的身影,让“一名党员一面旗”成为科室最生动的注脚。
技术攻坚突破 在“生命禁区”书写重庆奇迹
走进血液肿瘤科,150余张床位间传递着生命的希望。科室年均收治患儿8000余例次,外埠患者占比超50%;儿童白血病5年生存率达80%以上,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率超90%,多项指标稳居全国前三。
数据背后,是党员先锋与科室团队日夜鏖战的身影——
移植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许多血液疾病患儿重获新生的希望。2007年首例儿童异基因移植成功开启科室的“移植元年”,2019年那场全球瞩目的“生命营救”,至今仍被业界津津乐道。
因罕见的TYK2基因突变导致严重免疫缺陷的患儿宁宁,一出生即病魔缠身,反复遭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被称为“玻璃娃娃”。
“酪氨酸激酶2(简称TYK2)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蛋白,它就像细胞间的‘传令兵’,负责传递免疫系统的作战指令。”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窦颖解释,若人体缺失这种蛋白会导致严重免疫缺陷,普通病毒都可能致命,但以往全球未见成功根治案例的报道。
支部专家团队突破国际先例,反复商讨后为宁宁定制个性化移植方案。2019年7月17日,宁宁接受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第11天中性粒细胞重建,第15天血小板重建,30天后STR分析显示全血,T/B/NK细胞植入率100%!
2024年9月,宁宁免疫系统功能稳定,背着书包踏入校园的画面,成为全球TYK2基因缺陷治疗的标志性事件。
据悉,截至2025年9月,血液肿瘤科移植团队已为超800名患儿重燃生命曙光,其中100余例WAS患儿在此获得新生,是全球完成WAS移植病例数最多的单中心,10kg以下体重患儿的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技术国内领先。
除移植技术外,在白血病诊治方面,团队紧跟国际前沿,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多中心协作”完整体系,采用多药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极大提高治愈率——儿童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超90%,长期无病生存率达60-80%;针对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病,建立从基因诊断、规范治疗到移植根治的全周期管理模式。
科研创新更是发展底气。近十年间,科室承担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Lancet Oncology》《Blood》等顶级期刊发表20余篇SCI论文,构建起涵盖分子诊断、免疫分型、细胞治疗的技术矩阵。
红心暖童心 充满温度的生命守护
“六一”儿童节,血液肿瘤科举行别开生面的绘画活动。向阳的花朵、航海的帆船、有魔法的城堡……身患重病的患儿们用画笔勾勒心中的美好童年。
“每名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去挽救每一名折翼的天使。”窦颖说,支部创新“党建+医疗+科普+公益”模式,让“党建红”与“天使白”交相辉映。
支部积极投身科普活动。走进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开展“萤火微光”义诊活动,党员刘奇慧、申雪兰的《贫血的诊治》科普讲座让护工掌握早期识别技巧;预备党员姚娟为残障儿童提供居家护理指导,该活动获评“全国优秀科普活动”。
为缓解孩子对治疗的恐惧,护士们手绘漫画,以生动方式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血癌”等知识,漫画在病房张贴并通过医院公众号发布,广受好评。
面对患儿家庭因高额费用陷入困境的现实,支部联动慈善公益组织,两年间为250余个家庭争取330余万元救助金;通过医联体和互联网医院,为边远地区开辟绿色就医通道。
科室走廊的“感恩墙”上,泛黄信纸上写满深情:“是你们让我家宝贝赶上了开学,谢谢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叔叔阿姨!”“谢谢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儿科医生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从西迁前辈到新时代党员,血液肿瘤科党支部持续以党建为帆、以医术为桨,破浪前行,让每一名血液病患儿都能拥抱充满阳光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