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初心不改展风采、红岩铸魂续华章。”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心系“国之未来”,锚定“国内一流儿童医学中心”目标,为推进“三大国家级平台”内涵建设走好儿童健康事业“第一方阵”,全院上下坚持党建统领、学科引领,全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提高干部变革重塑力,在高质量党建统领下快速找准“新路径”打造发展新高地。
凝练技术精髓,传递人文关怀,培育医护精英;以干事创业的生态,打造攻坚克难氛围的红色堡垒。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党支部不仅是患儿健康的守护者,更是医疗创新的先锋队。在镇静中心的温馨环境中、在儿童疼痛诊疗领域的开拓创新中、在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精准操作里、在不插管麻醉技术的突破革新中,麻醉科党支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心向党 护佑生命”的使命与担当。在这里,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满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攻坚克难,构筑守护患儿生命的坚强堡垒。
党建引领下的人文医疗
医疗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人文关怀的传递。麻醉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关怀理念融入医疗服务,注重患儿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打造具有人文温度的医疗环境。
患儿睡不着做不了检查、安静不下来做不了穿刺……在建立儿童镇静中心之前,患儿及其家长在医疗检查过程中常常面临诸多不便和挑战,不仅影响检查的准确性,也给患儿和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为改善这一情况,麻醉科党支部率先成立儿童镇静中心,通过个性化给药方案,让患儿在无痛和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显著提高检查质量,实现对患儿的精准诊疗。
儿童镇静中心的建立,对比以往的检查方式,实现从患儿的恐惧和痛苦到安心和舒适的转变。自2016年开展以来,该中心已为超过50万余例患儿提供服务,技术领先全国。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减少了患儿往返医院次数,极大提升了患儿就医体验。同时,举办国家级继教班和线上线下讲座数十次,推广“医护一体化”镇静模式,引领区域性舒适化医疗发展。
作为党员示范岗,儿童镇静中心充分展现了麻醉科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通过持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活动,在做好日常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优化服务细节,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在关注患儿舒适体验的细节上,麻醉科的举措远不止此。在党支部书记徐颖的带领下,麻醉科成立专业技术指导小组,采用热毯、暖风机和输液加温仪的保温三联动措施,有效解决以往患儿围术期体温过低的问题,降低并发症风险,显著提升医疗护理舒适度和安全性。
麻醉科关注到儿童疼痛诊疗在国内尚属空白,于是科室依托麻醉科医师在镇痛药物的使用、神经阻滞、肌骨超声以及微创治疗方面的专业积淀与创新精神,在全国率先开设儿童疼痛专病门诊,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因引发的疼痛,提供精准且个性化的治疗,有效缓解医患供需失衡,改善就医体验,提高儿童疼痛管理质量,践行舒适化医疗理念。
党建传承中的人才培养
6个月大、体重仅3.4公斤的患儿因肠衰竭重度营养不良,急需深静脉穿刺置管提供肠外营养,麻醉科医生凭借“改良动态针尖定位”超声引导技术,成功穿刺打通“生命营养线”,避免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和器官衰竭的风险;14岁男孩因重型Castleman病和急性肾功能不全急需血液透析,但因呼吸衰竭等因素面临穿刺困难,麻醉科医生凭借“改良动态针尖定位”超声引导技术成功完成颈静脉穿刺,保障血液透析顺利进行……
“‘改良动态针尖定位’超声引导技术是科室首创,专门解决小儿困难血管穿刺问题。”据麻醉科党支部书记徐颖介绍,该技术利用超声探头和图像的中点标记相对应,精准定位穿刺针尖,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尤其适用于新生儿等细小血管的穿刺。自创立以来,该技术已为上千名非手术危重患儿(如严重营养不良患儿、新生儿及急需化疗、血液透析的患儿)打通生命通道,超声引导下的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接近100%。
在党建引领下,麻醉科还注重医疗技术与教学资源的互补。科室不仅承担重庆医科大学麻醉系的教学任务,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医学生,还积极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为他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相长,科室的医疗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麻醉科深知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带教方面不遗余力。作为第一批小儿麻醉骨干医师培训基地之一,麻醉科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结合临床实践,为青年医师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提升机会。通过“订单式”进修培训,科室根据进修医生的需求和专业背景,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确保他们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各类进修项目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前来学习,将先进技术和理论传播到全国各地,共同提高儿科患者医疗质量。
党建驱动下的技术创新
2024年4月,5岁的依依因双侧声带麻痹、声门下狭窄等六重复杂问题,急需进行高难度的喉气管重建手术,以打通“呼吸通道”。然而,因手术部位在气管,而传统的气管插管会占据手术区域,妨碍手术操作,使医生难以精准地对狭窄、瘢痕等病变部位进行修复和重建,同时依依气道多处狭窄和结构紊乱也使得插管本身风险极高,极易引发气道损伤、出血或进一步加重狭窄等问题,严重威胁手术安全和效果,因此,如何麻醉成为一大难题。
“可以采取不插管麻醉技术,让患儿保留自主呼吸。”关键时刻,麻醉科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经过周密的术前评估和制定精心的麻醉方案,决定采用不插管麻醉技术,避免气管插管的风险。创新的麻醉方法不仅巧妙地避免气管插管可能带来的风险,还为手术团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和充足的操作空间,极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依依的恢复过程也十分顺利,迅速摆脱呼吸困难的困扰,重获健康。
近年来,麻醉科党支部在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不断推进医疗技术的革新,以技术进步彰显党的先进性。除不插管麻醉技术以外,科室还开展食道超声引导下心脏手术封堵和术中监测评估,不仅能指导外科医生准确判断先天性心脏病术中状况,指导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还能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判断危重病人的心功能状态及容量状态,调整用药和用液。该技术的成熟实现该院心脏手术跨越式发展。
这样的技术创新还有很多,麻醉科党支部始终秉持着创新引领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将最新的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满足患儿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