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初心不改展风采、红岩铸魂续华章。”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心系“国之未来”,锚定“国内一流儿童医学中心”目标,为推进“三大国家级平台”内涵建设走好儿童健康事业“第一方阵”,全院上下坚持党建统领、学科引领,全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提高干部变革重塑力,在高质量党建统领下快速找准“新路径”打造发展新高地。
收治疑难危重病人达6000多例、助力江西医院、宜宾医院的ICU建立、推广儿童重症医学20余项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落地生根、多位科室党员先锋获得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层层放大党建统领在重症救治领域的独特优势,将党的先进性和组织力转化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儿生命安全的强大动力。通过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持续提升党建工作效能,确保重症医学科在救治技术、人文关怀及团队建设等方面达到新高度,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温馨的医疗服务。
主题党日强研讨 医疗难题勇突破
“孩子急需进行血液净化抢救治疗。”2021年9月,出生不到2斤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南南(化名)因经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肾功能未恢复,出现无尿、全身浮肿的情况,急需血液净化抢救治疗,经专家会诊后转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
为超低体重儿实施血液净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血管通路的建立、体外循环血量的维持以及抗凝方式的选择都是非常棘手的难题。但为了挽救患儿生命,重症医学科血液净化团队选择迎难而上。凭借丰富的穿刺经验,为患儿成功建立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为血液净化打下首要基础。通过制定精细化液体管理方案,采取充分胶体预充等综合血流动力学管理措施,保障血液净化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最后一道难关“抗凝方案的选择”。患儿年龄小、体重低,导致血泵速度极慢,血液极易凝固,然而使用肝素抗凝后患儿又有明显的出血风险。面对两难困境,对于无法采用常规抗凝方案的高危患儿,血液净化团队决定运用近年来重点突破的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患儿顺利完成血液净化治疗,成为国内运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体重最小的患儿案例,标志着医院在医疗技术上又一次重大突破,该技术也荣获2022、2023年度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净化技术一等奖,进一步提升医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开展这项技术之前,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针对小患儿血容量小、凝血功能差等特点,就曾组织大家对类似病例进行深入探讨。”党支部书记李静介绍。科室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和科室骨干分享临床病例,特别是针对复杂技术与高风险操作的案例深入剖析,不断提升团队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成功救治患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紧扣“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核心思想,不断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构建党建工作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良好格局,全力推动党建与学科的全面发展,科室在疑难危重病人救治、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来,科室收治疑难危重病人达6000余例,成功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荣获多项荣誉和奖项。
搭建医疗新平台 党建保障惠民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支持县域卫生服务“优服务、升能力、促管理”。
重症医学科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体系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政策。近两年,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宜宾医院相继建立,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为输出医院,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围绕“大病不出省”的战略方针,一批批重庆专家在这里“扎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用心守护儿童健康。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教学、科研、管理和党的建设同步发展,取得长足进展。
在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重症医学科党员符跃强、邓星、颜莉、入党积极分子王文磊积极参与项目医院的援建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利完成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和宜宾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组建工作,使更多患儿在当地就能享受高水平重症医疗救治,减少跨区域就医的不便,为区域医疗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对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采用传统建设医疗设施的方式配置优质医疗资源,会因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较难操作。在“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基于信息技术与医疗技术双嵌合并,搭建西南地区儿童危急重症医疗平台。
该平台构建起以国家儿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为核心的儿童危重症层级式网络指导会诊体系,有效衔接各级医院形成儿科危重症急救区域联动。布局儿童急危重症救治闭环、打通基层救治“神经末梢“,进一步带动儿童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优化转诊机制,建立便捷有效的转诊通道,为基层儿科危重症救治提供有效的医疗技术保障。
已完成西藏昌都、贵州遵义、重庆巫溪等地的远程会诊100余例,远程120转诊10余例,借助5G网络,通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完成偏远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覆盖。
作为原卫生部指定的儿童危重病急救医学培训基地,重症医学科既承担着救治生命的重任,也肩负着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的使命。通过定期举办全国性小儿机械通气、儿科ICU专科护士及血液净化等高端培训班,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儿童重症专科人才,有效增强了基层医院在儿童重症救治领域的实力。
尤其是“西南儿科重症联盟”的成立,构建起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协同发展的合作平台,71家成员医院的加入标志着西南区域儿童重症救治网络基本形成,为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难题,近六年来,重症医学科成功推广25个单位的适宜技术,惠及医护人员达3500余人次。多项创新技术和诊疗方案在基层落地生根,极大提升基层医院对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与服务效率。其中,“儿童应急救治生命支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项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技术重点推广项目,标志着在推动医疗技术普及、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党建统领医教研 红色动力谱新篇
党员“细胞强”,组织才能“肌体强”。打造过硬队伍,是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基础。重症医学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发挥老专家的经验优势,切实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自2022年以来,党支部积极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通过以党员示范岗为重要切入点,致力于教育并引导党员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科室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在科室的各项工作中,党支部的党员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医教研科技创新方面,许峰同志在2024年2月于重症1区期刊《Critical Care》上发表有关儿童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在国际顶刊上传递出中国儿科重症领域的声音。同时,许峰同志还荣获“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医疗领域)”以及“第五届人民名医”的称号。
人工智能信息化建设领域,孟玉倩、廖敏、何珊同志积极作为,大力引入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科室管理以及病员服务的数智化能力,荣获重庆市“护理学会首届智慧护理学术年会暨智慧护理案例比赛”二等奖。
李静同志牵头的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教育改革项目获得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立项,为教学改革做出重要贡献。
儿童是初升的太阳,是生命的起点。这支由29名党员组成的队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过硬的技术、精心的守护,守护着这扇“生死之门”。
“我们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带动普通医务人员,提升科室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双提升,满足更多重症患者救治需求。”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李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