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儿院动态】我国首个虚拟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正式推广

来源: 时间:2024-12-02 浏览:

11月25日,中国基层医生儿科常见疾病处理能力提升项目全国启动会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举办。历经三年集体攻关,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2021ZD0113400)取得项目成果,正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上海、江西等18个省市(自治区)超过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试点应用。

 

“过去针对儿科医务人员培训,只有‘往上’‘往下’两种方式,即基层到上级医院来,或上级医院到基层去,如果能借助虚拟医学场景培训工具,儿科医护人员的培养就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各类型的学员在合适的时间反复培训。”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华子瑜介绍“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技术时说道,“依托于现代模拟医学场景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迅速扩容下沉,提高基层医生儿科学诊疗水平,让更多患儿在基层医疗机构受益,达到准确识别疾病,获取更快速、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目前,我国儿童专科医院仅68家,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儿科医生“千人0.26人”,距发达国家的“千人1人”标准(每1000个儿童配有1名儿科医生)相差甚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21年牵头启动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2021ZD0113400),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清华大学等9家单位协同开展,通过模拟儿童真实诊疗过程,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还原病情演变,聚焦基层医生儿科能力培训、评估和改善工具缺乏的重大需求,开展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实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系统应用的突破。

据项目负责人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赵耀研究员介绍,该模型构建了近20万例数据的标准化儿童患者病例库,打造了600多例不同病情、不同复杂程度的虚拟标准化儿童患者,完整覆盖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施推广阶段。参加的医疗机构为二级和一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诊所培训后,该模型还将根据反馈和专家评估,再进行完善,接下来将在全国推广,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

“虚拟患者”系统的正式推广,意味着大范围增加基层医护人员的案例学习机会,提升基层医生临床诊治能力,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为提升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专业能力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