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庆酉阳14岁男孩小伟(化名)偶然发现肝脏包块,当地医院怀疑恶性肿瘤,来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肝胆外科就医后,却发现另有蹊跷……
虚惊一场?原以为是肿瘤 结果是血管畸形
“刚来的时候家长特别焦虑,因为他在院外的检查发现肝脏十多公分的包块。”肝胆外科熊强副主任医师说,“经详细检查,除肝脏包块外,还发现患儿门静脉有异常问题。”
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判断,肝胆外科医生确诊患儿为罕见门静脉发育畸形,且明确肝脏包块是由血管畸形导致。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门静脉,而不是肝脏包块。
门静脉发育畸形是什么?人体肝脏有一条特殊血管,称之为门静脉,它是人体血管的一个孤岛,因它不和心脏相通,不参与体循环,所以大家对这个血管的认识相对较少。门静脉发育畸形和肝脏包块存在直接关系,幸运的是,门静脉发育畸形患者的肝脏包块几乎都是良性的,通过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一波三折,创新利用心脏材料,完美封堵畸形血管
通过肝脏活检,明确小伟体内的包块为良性。这一消息为小伟一家带来新的希望。血管封堵治疗犹如介入手术的“家常便饭”,但小伟的畸形血管却非常罕见,国内外都很难找到类似的治疗经验。摆在肝胆外科医生团队面前是全新的难题。
针对患儿的复杂病情,肝胆外科医疗团队经反复讨论规划,确定介入封堵畸形血管方案。介入治疗不仅可以动态观察血管情况,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同时可以进行治疗,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确定方案后医疗团队遇到新问题——患儿的血管特别粗大导致现有的介入封堵材料无法满足需求。
“患儿的畸形血管直径约3cm,比全身最大的血管还粗。如果封堵材料太小,会顺着血流一起流走。”
“我们查阅过很多文献,国外有利用先心封堵材料。我们特意找来一些样品材料反复评估先心封堵材料是否能满足要求。”进行充分验证后,肝胆外科团队决定使用一种特殊的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材料进行封堵。
然而畸形血管位于患儿身体深部,通往目标封堵点的路径“悠长且曲折”,操作难度大。
在肝胆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和心血管科等手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患儿的介入手术顺利实施。术后畸形血管消失,正常的肝脏血流恢复,肝脏包块也明显缩小,没有出现出血、血栓等并发症。
“整个治疗过程都在计划和控制中,患者后期也不需要治疗肝脏包块。”
熊强医生强调儿童疾病与成人疾病相比存在特殊性,儿童疾病往往与代谢和发育畸形有关,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诊治。此外,医生处理此类特殊疾病时,既要跳出常规思维,更要保持谨慎和敬畏之心。“小伟在院外检查已提示门静脉系统有异常,但没有被重点关注,如果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分析出门静脉异常可能与肝脏包块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