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刀划破黎明前的寂静,当听诊器捕捉到生命的律动,当防护服成为抵御病魔的铠甲,他们正以凡人之躯,行非凡之事。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医’路心声——致敬榜样,致敬医师节”系列宣传,将目光聚焦近年来曾获国家级荣誉的重庆医者代表。
我们以对话为笔,以故事为墨,记录白衣执甲者们救死扶伤的温暖瞬间,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心路历程”。透过这些鲜活故事,不仅能看见医者仁心的脉动,更能触摸到重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今起,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向榜样致敬,向每一位守护生命的医师致敬!
安云飞
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者对话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免疫缺陷病的单位,团队在儿童免疫缺陷病领域技术攻关、病例筛选等方面克服了哪些关键难题?又采取了哪些“硬核”措施?
我和团队在儿童免疫缺陷病领域深耕多年,始终以患儿健康为目标,探索多元治疗路径,也在无数挑战中收获突破的力量。
在儿童免疫缺陷病的治疗中,我们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关键措施,为不同病情的患儿提供精准救治。
对症治疗:对于未明确致病基因病例,依据免疫表型和临床表型干预。比如面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炎症升高患儿,采用JAK抑制剂、细胞因子单抗等控制炎症;针对不明原因的自身免疫问题,以免疫抑制剂(尤其是靶向治疗)为特色疗法。
替代治疗:补充患儿体内缺乏的特定物质。若患儿免疫球蛋白缺乏,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目前我们已与企业合作研发了皮下丙种球蛋白新产品);对于伽马干扰素缺乏(易感染卡介苗病、结核等)的患儿,则采用皮下伽马干扰素替代。
精准治疗:当致病基因和机制明确时,实施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比多基因不明原因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例如,针对特定通路异常活化,使用JAK抑制剂、mTOR抑制剂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全国较早开展该治疗的医院之一,目前我们的移植病例数居全国前列,部分疾病(如WAS综合征)的单中心移植量为全球最多。此疗法具有根治性,能让高度致死性疾病患儿(原本可能早期死亡)健康存活,拥有与健康人一样的生命和生活。
基因治疗:针对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引发的免疫病,取出患儿干细胞体外修正后回输,以重建免疫系统、实现根治。目前医院已开展相关治疗,可达成完全根治。
直面“不可能”:在挑战中寻找突破的力量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之路布满荆棘,全球已知的500多种免疫缺陷病中,每种病例都极为罕见,单个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往往面临局限。得益于医院推行的罕见病战略,建立以多学科诊疗(MDT)为核心的攻关模式,团队在重重挑战中勇毅前行。
曾有一位Bach2基因突变患儿,因严重的肠道炎症导致多次肠切除,形成短肠综合征,并伴有顽固性肠源败血症和营养不良等复合危机。转入我院后,MDT机制立即启动联合攻关。
第一阶段,团队耗时两个月成功清除耐药菌血症;第二阶段,聚集验证,采用精准单抗抗炎方案修复肠道屏障功能;第三阶段,聚焦短肠综合征,联合胃肠外科与临床营养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
这一过程中,转折点在于患儿家长坚定不移的支持——在既往治疗屡屡受挫、医疗团队初期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家属的信任成为关键动力。最终,通过跨学科协作(免疫科、胃肠外科、消化科、营养科等)、先进治疗手段与家庭支持体系的三维联动,患儿实现从静脉营养到自主进食的突破性康复。
基因治疗探索:填补空白,迈向根治
过去十年,团队专注于基因治疗研究,特别是在免疫缺陷病领域,填补了国内免疫缺陷病基因治疗的空白。这类疾病患儿往往面临缺乏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困境,亟需创新疗法。
我们基于患儿需求与国际合作,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历经载体构建、体外实验、动物模型等艰辛过程,最终取得突破。针对造血干细胞基因异常引发的免疫病,取出患儿干细胞体外修正后回输,以重建免疫系统、实现根治,目前相关治疗已在我院开展,可达成完全根治。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研究和治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每一点突破都离不开多学科协作、先进技术支持和医患共同努力。未来,团队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让基因治疗等创新疗法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带来根治的希望,守护孩子们的健康与未来。
吴盛德
国家优秀青年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者对话
您在小儿泌尿外科领域有15年临床工作经验,在疾病规范化诊疗、学科发展及为患儿服务等方面有诸多实践与感悟。请您分享一下技术创新背后的故事以及对医者职责的理解?
从医15年来,我一直深耕小儿泌尿外科领域,专注于男性出生缺陷、生殖发育畸形和生育力健康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能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我最大的职责与荣幸。
这些年,我们团队开展了多项临床新技术,有A型肉毒素膀胱壁内注射治疗盆底功能疾病、青少年显微镜精索静脉结扎术等。
以显微镜精索静脉结扎术为例,5年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成人男科,针对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多采用传统腹腔镜手术,术后睾丸萎缩、鞘膜积液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较高。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团队配备专用显微镜和相关器械,完善医学临床伦理等前期工作,顺利开展青少年患儿的显微镜手术。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每年能为百余名患儿带来精准快速的康复。
每项新技术的开展都离不开医院、科室和团队的支持与协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临床新技术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开展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术时,团队反复琢磨:儿童膀胱小、壁薄,注射部位选在哪里?剂量多少合适?万一发生肉毒毒素入血等严重并发症,团队能否妥善处理?有没有应急措施与方案?经过我们科室、麻醉科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多次讨论、充分准备,才顺利把这项技术落地。
在临床工作中,我和团队还参与建立了隐睾、尿道下裂等疾病的规范化手术步骤及微创治疗策略,相关研究结论被写入《小儿外科学》等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类疾病的治愈率。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结构畸形疾病规范化诊疗的临床研究,参与构建了精准微创治疗儿童泌尿生殖畸形的关键技术,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助力学科发展。目前,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十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有效提高我国儿童严重泌尿生殖发育畸形的临床诊疗水平。
作为儿外科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小朋友,他们天真的笑容、奶声奶气的“谢谢”,是我繁忙工作中最温馨的慰藉,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与意义。
有人问我,如何理解“医者力量”。与我而言,医生就是“略懂医术的普通人”。我们是最希望治愈病人的群体,每次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患儿康复出院,内心都充满喜悦与激动。当然,医生的能力并非无限,无法保证每一次治疗都绝对不会出现并发症。但我们能坚守的,是治病救人的初心——正视疾病的本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路径,始终朝着“有情怀、有技术、有创新性”的医者目标坚定前行。
刘维勤
“优秀援藏干部人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
医者对话
医疗援助过程中,你带教的新生儿科医生中哪位印象最深刻,你们之间如何互相进步的?
在昌都这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土地上,稀薄的空气和严寒的气候,给新生儿的生命带来重重考验。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深知,来到这里,救治患儿是责任,而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扎根高原,更是使命。
刚到昌都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时,我遇到年轻医生方海琴,她是一位淳朴又坚韧的姑娘,带着高原人特有的韧劲。受当地医疗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她在临床思维和技能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授人以渔远比授人以鱼重要,于是我决定倾囊相授。
我为方海琴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从最基础的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到复杂的病情分析、治疗方案制定,一步步教。每天的查房都成了临床教学现场,我会先让她解读病例,再引导她从患儿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中抽丝剥茧,形成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实现多项突破。首例新生儿膈疝手术、首例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开创性的NO吸入治疗新生儿重度肺动脉高压技术,都成功开展。记得做首例新生儿膈疝手术时,我负责指导,方海琴负责围手术期监护,从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监测,每个环节我都手把手带教,她学得特别认真。手术成功那一刻,看着孩子平安脱险,我们俩相视一笑,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
其实,临床带教是双向的。我从方海琴身上看到了高原医者的坚守与担当,他们用朴素的热情和真挚的爱心守护着每一位患儿。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事业的执着,深深触动了我。我也从她和其他当地医护人员身上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下的临床工作,汲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医疗援助工作结束时,我很欣慰。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不仅拥有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研项目,更拥有了一支能独立承担重任、持续发展的医疗队伍。方海琴在2025年度昌都市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危重新生儿救治”项目中获得一等奖,另一位我带教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医生仁青曲西,也获得昌都市人民医院优秀病例书写奖。现在,她们都能独当一面了,把我所教授的知识和技术在高原上发扬光大,为更多新生儿带去生的希望。
这段高原上的临床带教经历,是我工作中最生动的部分。它见证了我们共同的成长和进步,我把温暖带到高原,高原也用它的坚韧与纯粹,洗礼了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