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致敬第37个教师节】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名师”特辑(一)

来源:党办(宣传统战科) 时间:2021-09-10 浏览:

杨锡强:长江前浪推后浪,超越老师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杨1.jpg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两袖清风,老师是我们20多年学生生涯最美丽的风景。师恩就融化在这点点滴滴的岁月里,弥久留香。”

诊室里坐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子,眼神温和,嘴角挂着笑意,和患儿家长亲切交流着。他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院长杨锡强教授,笑意盈盈,丝毫看不出已经83岁高龄。

教书育人数十年的他,深刻地体悟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导过程中,他教学生如何接待病人、如何有效问诊、如何写医嘱,“以前没有用电脑的时候,我还经常用红笔改病例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病患负责,教一教就会了。”

重视临床实践,学无止境

杨锡强说话温文尔雅,但谈到“临床实践”却十分严肃认真,“医院是直接治病救人的地方,因此教学科研都必须围绕临床开展。临床是科研的基础,既是科研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又是科研成果的直接检验者和利用者。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参与过程,也是最好的临床教学。”杨锡强认为,临床实践有助于医生更好地服务病患,建立责任心,“医者仁心,这个心里一定要有‘责任’二字,面对面了解病患的伤痛,才能有切身感受,才有助于医生时刻关怀病患。作为师者,我的这颗心,你跟着我学,我就拿给你。”

医生不易,选择这份职业,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我上面也说过,医学知识太庞杂、太丰富,光靠传授是教不完的。作为老师,我要交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和思维,让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要从实践中、基础理论研究中不断吸取、更新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病患。”

超越老师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医学是一个将永远伴随人类,需要代代传承,与时俱进地为人类的发展繁衍提供健康保护的恒久事业。杨锡强认为这种传承可归结为老祖宗留下的两句话:“医者仁心”和“医者意也”,前者是为医之本,后者是行医之要(指用心,专心致意)。

杨2.jpg

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带研究生,数十年来一直秉承“有教无类,为国育才,真传精导,德艺双修”的宗旨,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硕、博士生。

如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全国各地儿科医学特别是免疫学科的骨干或领军人物,重医儿院至今的几位院领导和诸多科室负责人也师出杨教授,他的学生还有在港澳和海外发展在著名医学机构担任要职者等等。他们在儿科医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汇成一个星光灿烂的群体。

谦逊的杨锡强对此很自豪,“学生和老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不能压抑学生,要鼓励学生挑战老师、超越老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我们不一样,如今的医学发展迅速,他们超过我们是必然的、必须的。一代胜过一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所以能够最终超越老师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数十年来,杨锡强作为研究生导师,一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33名,博士后2名。同时,为继承和发扬杨锡强教授为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激励医院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开拓创新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2010年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杨锡强教授本人、及其教授过学生和同事共同捐资设立了“杨锡强教育基金”,用于奖励思想品德素质好,在科学研究、开拓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的毕业研究生,至今已连续评选11年,有108人受益。

翟瑄:潜心医学教坛育桃李

翟1.jpg

“在三年研究生学习的道路上,他一直教导、关心、帮助着我,情绪低落时,他会鼓励我振作;需要帮助时,他永远都在身后,春风化雨、大爱无声。”一位研究生在毕业之时为导师写了一封感谢信,来表达一个医学生发自内心对老师的感激和感恩之情。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正是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助理、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翟瑄教授。

因为热爱 选择奉献

“尽管是临床医生,但我非常喜爱教学工作,我爱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培养。”翟瑄教授从事医学教学工作22年以来,一直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和热爱。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因为这是所有力量的源泉。对教学要有一种情怀,要有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的精神,不计较投入,不在乎名利。

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是儿科的教学基地,作为外科教研室主任助理,翟瑄要负责整个外科的教学管理,包括对本科生、研究生、住培医师进行教学和指导。既当医生,又当老师,既搞科研,又兼顾管理工作,晚上9点到10点备课已形成他教学工作的“生物钟”。

他说教学工作最大的“技巧”就是热爱,因为热爱就会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就会释放所有能量做好教学。他也是这么告诉学生的,在面试医学研究生时,翟瑄总会问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想当医生,如果决定以后当医生,那请一直保持热爱和激情,这样才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好。”这成为坚定学生走上艰苦漫长医学之路的定心丸。

严谨治学 做足功夫

每次讲课,翟瑄都能如演说家般给学生带来行云流水、生动有趣的感受。任何教学工作之前,不管小讲座或大课他都会做非常充分、认真的准备,所有讲稿都形成文字。15分钟以内的文稿会全部背下来,40分钟课的会精细到三级提纲。每个学时的课都会花至少两个学时以上的时间做准备。

为了给学生讲3个学时的大课《儿科医学教育和医生角色培养》,他足足用了一个月时间准备,一百二十多张PPT精确到每个字和标点符号。讲课内容融合哲学、美学等内容,将相对枯燥的医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起来。

翟2.jpg

站在背后 放手不放眼

教育要有共情思想,翟瑄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他既对学生要求严格,又能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实践,并且始终保持“放手不放眼”的教学方式。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翟瑄常这样告诫学生。将严谨贯穿于实操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过关是他的标准。外科医生有许多手术实践,他总是站在学生身后,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如有意外,他会第一时间出现化险为夷。

潜心钻研 大胆创新

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翟瑄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工作,钻研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临床实践教学存在较多困难,比如某个病种受季节和发病率影响,一段时间内没有住院病人,就无法给学生进行临床示教。因此,他通过提前将这些临床病例做成电子数据化的内容,3D打印疾病模型、手术录像等,构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并不断更新,有教学需求时随时调阅,还可进行手术录像讲解甚至直播,解决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困难。同时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共享。这项教学成果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正在积极申报重庆市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翟瑄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课题重点项目2项,均已顺利结题,获得市级课题2项 ,参与教改课题4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教学质量工程3项,包括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儿科学)建设项目等。教学成果突出,2020年获评“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名师”称号。

在儿科学院接触过翟瑄老师的学生,如同追星的粉丝,被他的博学睿智、气宇轩昂、德才兼备……深深吸引。

陈立:教学相长共进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是医学路上的最大财富

陈立.jpg

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当医生的老师有双重责任,既是灵魂工程师又是健康的工程师。”医生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对于医学系教师而言是一份有成就感的收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与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医师陈立心怀收获的感恩,肩负责任的使命,在医学系教师的耕耘路上已走过十余个春秋。

回忆起2010年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情景,陈立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儿保科教研室团队围坐一堂,全体老师集体备课进行试讲的场景。她谨记老主任程茜教授的教导,“在我们儿保科教研室一直保留了一个传统,就是所有参与备课的老师都要对试讲课堂提出意见。这种方式,既是指出别人的问题,也同时不断反省自身有没有类似问题,以作警醒。”陈立介绍道。

正是有了在儿保科教研室团队的反复试炼经验,陈立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师,在传承教研团队严谨务实态度的同时,她还不断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授课方式,创新课件设计,提炼教科书内重难点讲解。陈立提到,儿童发育与行为疾病是高等医学教育中儿科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仅仅通过语言和文字很难展现儿童发育与行为疾病的特征,她产生了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教学,主动以成熟医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于是开始设计并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通过该模式,能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以体验式、沉浸式的教育培养学生临床思考的能力,主动寻找临床线索、阅读文献的能力,对疾病深刻的认识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据了解,将“角色扮演”应用于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教学,陈立和重医儿童医院儿保教研室团队属国内领先之列。

性命相托,健康所系!医学是一份关乎人类健康的事业,儿科学更是关乎一个家庭的悲喜命运。因此,在课程、临床教学中,陈立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她总是告诫学生们“患儿不会照着教科书上生病,书本上的知识对你们只是启迪,老师也不是知识的绝对掌握者,在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勤加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进行反复小心论证”。正是有了陈立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心中所想,能主动与老师进行推敲论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汲取能量,实现迅速提升,此所谓教学相长。这也是陈立从教11年来最大的心得体会,亦是她赠予学生们医学路上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