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就医导航 > 儿童健康教育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建立糖尿病日的目的在于倡导人们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预防糖尿病。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将推出儿童糖尿病系列科普知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儿童糖尿病的诊治,提高家长对儿童糖尿病的管理意识。
随着糖尿病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的提高,引来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这期间就看到很多家长对糖尿病认识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
父母双方都没有糖尿病,小孩怎么可能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遗传比较复杂,单个基因的异常还不一定会得病,通常情况下,都是存在多个基因的异常,同时必须还得有特定的后天因素综合作用得病。
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功能紊乱,不再能承担正常的功能,人体内针对自身胰腺的免疫攻击的不正常反应无法及时被终止,导致胰岛中的β细胞被不断破坏,胰腺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减少,最终发生糖尿病,这种由免疫破坏引起的儿童糖尿病叫1型糖尿病,也有极少部分的1型糖尿病至今还不清楚病因。
误区二
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可能就得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不一样,多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多数儿童患2型糖尿病,除家族遗传史外,导致糖尿病早发的关键因素为长期肥胖,肥胖的患者身体内会出现一种叫“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即相同量胰岛素所能降低血糖的能力下降,而人体为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会迫使体内的胰岛细胞长期分泌过多的胰岛素,长期“辛苦工作”的胰岛β细胞“过劳死”,发生凋亡即自身的程序化死亡现象,无法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误区三
孩子打了胰岛素会不会上瘾?
糖尿病初发病期,体内同时存在“糖毒性”现象和胰岛β细胞“休克”现象,所以病初的胰岛素用量很大,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剂量用大了孩子是不是会“上瘾”,其实完全不必担心,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并不存在成瘾性。
误区四
2型糖尿病儿童为什么还需要打胰岛素?
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初仍应以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左右为宜,随后结合饮食和生活方法干预,逐渐替换为口服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作用,首选的药物是二甲双胍。目前我国以及世界上多数国家只有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得到许可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误区五
听说糖尿病治不好,治与不治区别不大?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位列世界第5 位主要死因。糖尿病之所以可怕主要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在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为25%~40%,神经病变发生率为66%,75%以上的糖尿病患病15年后出现视网膜病变,其中20%~55% 的患者最终会失明,血糖控制不佳是糖尿病容易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尿病必须积极治疗,控制血糖在良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