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小儿科”承载大使命——内科教研室召开《儿科学导论》课程建设研讨会.doc

来源: 时间:2023-12-28 浏览:

 

为顺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局,打造国之战略重器,重抓儿科学“双一流”建设,儿科学院一直秉承以本为本,抓队伍、抓创新。2023年2月6日中午,内科教研室在两江院区科教楼内科教研室召开了《儿科学导论》课程建设研讨会。

会议由内科教研室主任唐雪梅主持,教务处处长朱静、副处长陈昕以及外科教研室主任翟瑄、儿保教研室主任陈立、儿传教研室学科主任许红梅、以及内科教研室教学主任洪思琦等教授参加会议。同时学院ISW培训老师韦红、张志勇、魏仪及内科教学组老师舒畅、宋萃等参加了讨论。

首先由唐雪梅主任介绍了《儿科学导论》课程的发展历史,本门课程是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实施的早临床课程,由《儿科医学导论》和《儿科创新课程》合并而成,今年是合并开设后的第三。经过三年的教学过程,师生均有一定的教学反馈。基于此,如何针对前期师生反馈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重塑,打造真正意义的早临床创新课程,与会老师们对课程开设目标、体系建设、大课及小班教学内容的斟酌修订展开了激烈讨论,对课程重塑提出了重要建议。为增加理论课程与小班教学的连接,翟瑄教授、许红梅教授、陈立教授及洪思琪教授都提出了整合课程内容的重要建议,为着力打造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思维的卓越儿科医生出谋划策。

为探讨进一步规划方案,强调以“学”为中心,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而非机械学习,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 ,而非支持“教”,ISW培训老师韦红、张志勇、魏仪,以及作为前后脱产教学组长参与本课程设计的宋萃、舒畅老师等一致认为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不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是意义建构,本门课程的情境设计、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强调老师重点应对学习环境进行有效教学设计。陈昕和魏仪两位老师以本门课程作为参赛项目成功晋级重庆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案设计、课程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

教务处朱静处长强调,《儿科学导论》课程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从基础到临床的转接作用,要系统、完整保障本门课程的质量,定期收集师生的反馈,并对反馈进行持续改进。本门课程作为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和重庆医科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希望持续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成为市级及国家级一流课程。

“小儿科”承载大使命,我们的宗旨是培养民族未来的“守护者”。内科教研室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统筹规划、协同实施,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国家培养职业使命感强、专业胜任力强、综合素质强的高素质儿科人才。

内科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