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渝藏情深】26周920克!昌都最小胎龄超早产儿成功闯关

来源: 时间:2025-08-07 浏览:

7月29日,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洋溢着欢乐与感动。

胎龄仅26周、出生体重仅920克的超早产儿拉姆(化名),经过63天的精心救治,终于康复出院。

小拉姆是昌都市迄今为止存活胎龄最小的早产儿。这个曾经只有成人手掌大小的宝宝,如今体重已达2公斤,能够自主呼吸、正常吃奶,创造了昌都市医疗史上的一个奇迹,展现了高原地区救治超早产儿的重大突破。

拉姆父母为新生儿科医护献上哈达、鲜花与锦旗


生命悬崖边 一场跨越高原的极速救援

在全球范围内,26周超早产儿的救治始终是新生儿医学的重大挑战。即使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地区,这类患儿的存活率也仅有60%-70%。而在海拔3200米的昌都,稀薄的氧气和有限的医疗资源更让救治工作难上加难。

时间回到2025年5月26日,察雅县人民医院。一名孕26周的产妇突发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危在旦夕。当地医院紧急实施剖宫产,娩出的女婴体重仅920克,出现重度窒息,生命垂危。

"当时孩子的情况非常危急,全身发紫,几乎没有自主呼吸。我们立即启动了危重新生儿转运预案。"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卓玛拥宗回忆道。在重庆援藏医疗队改良的"高原新生儿转运系统"护航下,这个脆弱的小生命被安全送达昌都市人民医院。此时,由重庆市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刘维勤副主任医师带领的救治团队早已严阵以待。

拉姆入院时全身紫绀,正接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救治

保鲜膜包裹为超早产儿保暖


63天闯关实录 用医术重绘生存曲线

"每一个早产儿都是闯关勇士,而拉姆要闯的关卡特别多。"重庆市第九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刘振球副主任医师介绍,这个巴掌大的宝宝先后面临呼吸衰竭、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喂养不耐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重重难关。

由藏汉医护组成的"格桑花救治小组"医疗团队为小拉姆制定了精细的治疗方案:采用"鸟巢式"护理模拟子宫环境;实施精准的呼吸支持策略从每次0.5毫升奶量开始微量喂养24小时不间断的生命体征监测

"最艰难的是第31天爆发性的脓毒血症。"儿科主任杨娅丽展示着用药记录,"重庆专家带来的‘降阶梯抗感染方案’起了关键作用,经过72小时不眠不休的守护,终于将孩子再次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锦旗背后 藏着渝昌接力的温暖

出院这天,拉姆的家人特意准备了洁白的哈达、鲜艳的锦旗和美丽的鲜花。母亲卓嘎激动地说:"是重庆和昌都的医生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我们全家人永远铭记这份恩情。"

这面锦旗背后,是两组关键数据:重庆援藏医疗队引入的82项新生儿技术已在昌都落地近十年昌都婴幼儿死亡率下降83.5%

正如刘振球所说:"这面锦旗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所有参与援藏工作的医护人员。"


格桑花见证 援藏医疗硕果丰

拉姆的成功救治,是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重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果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在重庆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昌都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5%建立了完善的高原新生儿救治体系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拉姆的康复出院,标志着昌都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又上新台阶。新生儿科的墙上又多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康复的拉姆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笑着。这张照片,将永远见证渝昌两地医者用大爱书写的生命奇迹。

刘维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2024年7月-2025年7月在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工作。

刘振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第九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2025年7月7日抵达昌都开始援藏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