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援外医疗】援外一年,他专注“一件事”——降低巴新新生儿死亡率

来源: 时间:2024-10-25 浏览:

10月19日23:00,第13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中国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渝。第13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队员、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银随队回家。过去一年,刘银医生在巴新莫港总医院新生儿科开展援外医疗工作。

 

1台转运呼吸机增加至11台新生儿专用呼吸机;病房医生对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从“初步了解”到“独立开展”;开展新生儿呼吸支持及相关新技术共17项;利用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救治患儿400余名患儿;莫港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从10%下降到7%……这是过去短短一年时间里,刘银围绕援外项目《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工作后,莫港医院发生的诸多可喜变化。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在巴新有效推广,极大推动巴新新生儿诊疗技术的发展,为更多巴新新生儿的成功救治提供有力保障。

可以说,援外这一年,刘银专注并做好一件事——“在巴新推广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当然,他不止做了这“一件事”。

 

接续奉献 有的放矢推进援外工作

2022年巴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巴新全国人口出生率为25.5‰,新生儿死亡率21.1‰,是中国新生儿死亡率的7倍。莫港总院作为巴新唯一一家设立新生儿科的综合型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率接近10%,小于1.5kg早产儿基本难以存活,其中,60%以上的死亡病例与无法提供呼吸支持有关。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是历届医疗队儿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虽然早就从同事刘振球(第11、12批援巴新医疗队副队长、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那听说过巴新莫港医院新生儿病房艰巨的条件,但是刚刚到医院时,刘银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惊。

没有可用的空调、暖箱、专用呼吸机、输液泵……看着幼小的重症新生儿宝宝躺在简易的婴儿床上,暴露于35+度温度的环境里,除了震惊,刘银更大的感受还有“心疼”。

“在有限条件里去创造条件。”这是刘振球交接工作时,对刘银的“嘱托”。2023年10月08日,刘银从刘振球手中接过援外接力棒。刘银立即想起自己在国内参与申报并负责执笔的国家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新生儿常见疾病规范化诊治技术》,项目组成员有多年新生儿适宜技术推广经验,参与多项新生儿指南或规范制定,熟练掌握各类新生儿呼吸机使用技能,并有成熟教学教案。

“为何不将国内的新生儿呼吸机支持技术推广到巴新!”于是,依托国家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新生儿常见疾病规范化诊治技术》,在重庆市卫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刘银牵头开展的援外项目《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推广应用》应运而生,围绕项目重点工作,刘银列出详细工作计划,有的放失地推进援外工作。

刘银也在心里默默地为未来一年的援外工作,设立了一些目标:“病房配备一台新生儿专用呼吸机、教会至少一位巴新医生熟练使用呼吸机……”

只是,让刘银没想到的是,最初建立的那些小目标不少都“超额”完成。

 

配强设备 超额达成目标预期

呼吸支持是早产儿救治的重要一环,但莫港总医院儿科仅新生儿科拥有一台转运呼吸机,该台呼吸机是由刘振球医生组装而成,并于2023年5月启用。

2023年12月,莫港总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一位由于“胎膜早破、难产”,出生时重度窒息的新生儿,患儿呼吸衰竭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刘银立即启用当时唯一的转运呼吸机为患儿提供呼吸支持,并最终康复出院。

虽然刘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连接上呼吸机,但刘银回忆起此次救治经历时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孩子救回来。”由于转运呼吸机并没有新生儿专用呼吸机如此全面和精细的呼吸支持模式,无法完全满足新生儿出现各类呼吸相关问题。

于是,刘银积极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巴新莫港总医院、巴新儿科协会等部门或机构进行协调,链接资源,建立医疗设备需求清单,协调筹备医疗设备。

2024年2月,中国医疗队捐赠1台呼吸机;4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约120万的复苏器材;7月,莫港总院购买3台高端呼吸机;8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2 台有创呼吸机及4 台 CPAP 无创呼吸机……

截至目前,莫港总院新生儿科病房已拥有11台新生儿专用呼吸机,其中7台有创呼吸机,4台无创呼吸机,建立了巴新第一家拥有呼吸支持设备的新生儿病房。“远远超过我最初的目标预期。”刘银激动地说。

此外,移动射片机、T组合、超声、吸痰器、电子输液泵等各种新设备也逐渐配足,为提升巴新新生儿救治能力,保证技术推广提供强大设备支撑。

 

强化培训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硬件”基础问题已经超额解决,摆在刘银面前的重点就是教会病房医护人员使用设备。“不能浪费了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在国内,呼吸支持技术是新生儿专科医生必备技能,而此前莫港总院新生儿科由于没有专业呼吸机,缺少呼吸支持相关培训,缺乏掌握技术的新生儿专科医务人员。

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刘银在莫港总院开展儿科相关学术培训共68次,培训带教1170余人次,并搭建科室电视培训平台,完成4部新生儿常见疾病相关诊疗规范或指南。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核,目前莫港医院新生儿科有7名骨干医生和护理人员,已经掌握呼吸机使用及维护技能,能够熟练开展呼吸支持技术。其中,最为出色的是Yinil医生,“对于一般的新生儿病人,不需要我来指导,从气管插管、呼吸机连接、设备模式选择、参数调节及下机评估,Yinil医生均可以独立进行。”刘银满意地称赞起这个已独当一面的“洋徒弟”。

呼吸支持技术不仅对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的新生宝宝救治至关重要,对于很多经过外科手术,如先天性膈疝、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新生儿的治疗来说,成功手术往往只是第一步,呼吸支持则是他们术后康复的必经之路。

2024年4月,莫港总院新生儿科和儿童外科团队的共同协作之下,成功救治一名确诊为先天性膈疝的危重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是由先天性膈肌发育缺陷,只能手术治疗,但术后如果没有呼吸支持,也基本无法存活。成功手术后,患儿由有创呼吸支持转为无创呼吸支持再变为鼻导管间断用氧,术后21天,患儿顺利回到母亲的身旁。患儿母亲还让刘银医生给小朋友取一个中文名字“金可可”。

金可可手术的主刀医生Jack Mulu表示,多学科团队协作和呼吸支持技术的高效运用,为患儿顺利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除在莫港总院内部进行呼吸支持技术培训,刘银还把目光投向巴新全国,他不仅开办巴新第一届新生儿呼吸支持培训班(培训21次),还通过筹办或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大型新生儿学术会议、巴新儿科协会全国会议和巴新卫生部EENC培训等线上线下全国培训、讲座、会议,建立覆盖全国新生儿的培训网络学习群1个(群成员102人),将新生儿呼吸支持、窒息复苏等技术传授给巴新全国各地医护人员。

“除莫港医院,巴新东塞皮克省和莫罗贝省医院也已开展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刘银欣慰地说,他希望更多巴新儿科医护人员掌握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全面提高巴新新生儿的救治能力,不断降低巴新新生儿死亡率。

 

功不唐捐 莫港总院新生儿死亡率下降

为评估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在临床的使用效果,刘银与巴新莫港医院儿科团队立项科研项目《巴新莫港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结果显示莫港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率由10%下降至7%左右,有力提升巴新新生儿的救治水平。

刘银出色的工作成效得到巴新卫生部的肯定,受邀加入巴新儿科协会,巴新卫生部秘书长为他颁发巴新儿科协会50周年贡献奖荣誉证书,并任命为巴新儿科协会新生儿分支FOCAL。迄今为止,刘银是唯一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医生。

刘银还发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的教学优势,主动探索援外新身份,对接巴新大学医学院儿科教学团队完成相关教学工作,获巴新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的荣誉。

此外,第13批援巴新医疗队还获得巴新总理及总督、新爱尔兰省、恩加省的感谢函;刘银获得巴新卫生部部长、卫生部副秘书长、莫港医院CEO等颁发的荣誉证书。

刘银在巴新推广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相关新闻,在国内人民网、新华社、央视网、央广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和巴新国家电视台、巴新EMTV电视台等巴新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

过去的一年,刘银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克服落后医疗条件和艰苦工作环境,毫无保留传授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讲好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展示中国医生良好形象。

刘银有一个理想:他希望巴新的未来也能像国内一样,建立规范的新生儿病房,所有的新生命都能得到有效救治,父母可以收获笑脸。相信在一批批援外队员的努力下,目标终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