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医儿童医院派驻开州区人民医院的肾脏内科张高福主治医师、神经内科马建南主治医师结束为期6个月的对口帮扶工作。

作为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高年资主治医师,张高福和马建南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开州区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进行专科系统培训,提高专科诊疗能力。
张高福和马建南获受援医院的高度评价和感谢,神经内科蒋莉主任、肾脏内科王墨主任及医疗质量管理科李春副科长对他们的帮扶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圆满完成帮扶工作。
开展开州区首例儿童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
发现罕见儿童泌尿道畸形
5个月的小男孩小晨(化名)因发热1天来就诊,医生以尿路感染收治入院。张高福为患儿进行详细的泌尿系统专科查体和询问病史后,发现患儿近半年反复发热3次,均无明显感冒症状,抗生素治疗后好转,但每次治疗周期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
“这不是普通的尿路感染,患儿有可能存在反复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畸形等问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的敏感性,张高福很快警惕起来。与家长沟通后,对患儿行三维重建检查(CTU),结果提示左侧肾脏低密度影,左侧输尿管改变,考虑巨输尿管畸形可能。
为进一步鉴别患儿左侧巨输尿管畸形的原因,还需完善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但开州区人民医院儿科未开展此项检查。
张高福与该院放射科联系,带领科室医生制定详细检查方案,成功开展开州区人民医院儿科第一例儿童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确定患儿病因为左侧输尿管末端狭窄,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双向转诊,患儿被及时送至重医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此次典型病例的学习,让我们对儿童泌尿道感染、儿童先天性泌尿道发育畸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医院儿童先天性泌尿道发育畸形诊疗能力。”一位参与此次诊治的医生表示。
女孩反复呕吐半年
深入研究查阅病史诊断为罕见病
8岁女孩玲玲(化名),因反复呕吐,半年内多次住院,医生为她进行止吐补液等治疗,一直没有查明病因。
今年7月,玲玲再次入住开州区人民医院。教学查房中,马建南注意到这个病情反复的孩子。为探明病因,马建南带领科室医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通过反复追问病史,得知玲玲有个”脑炎”病史的哥哥。
马建南寻着这条线索,请家属提供哥哥的头颅磁共振,阅片后,马建南发现符合一种名为“线粒体病”的罕见病。于是,他继续查阅资料,了解到线粒体病可以表现为反复呕吐。
“难道妹妹和哥哥都是线粒体病的罕见病患儿?”马建南思考着。初步思路成型后,他立即组织科内医生对玲玲的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并和玲玲的父母仔细沟通,最终达成一致:为玲玲按线粒体病诊断性治疗。治疗后的玲玲再未出现呕吐症状。
马建南表示,通过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培训科室医生对疑难病例诊治的临床思路,有利于提高科室医生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让疑难罕见病患儿能够早诊断、早治疗。
帮扶期间,马建南还指导科室医生顺利开展“视频脑电图用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新技术。
提高医护人员专科诊治能力
让患儿在“家门口”享受规范诊疗服务
张高福和马建南还指导科室医护团队,分别开展建立儿童夜遗尿专病和儿童神经专科医护一体化门诊,建立肾脏专科慢性疾病(如夜遗尿症、过敏性紫癜、泌尿道感染、川崎病等)和神经专科慢性疾病(如癫痫、抽动障碍等)门诊长期随访制度,减少开州区专科慢性疾病患儿既往需到万州,甚至重庆主城区大医院诊治的不便,让慢性疾病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规范的诊疗服务,病情能够得到更好控制。
“只有医护人员专科诊治能力提高了,才能够将患者留下。”张高福和马建南十分注重培养科室医护人员提高专科诊疗能力,通过规范化教学查房、临床操作示范、临床知识专题讲座,协助进行疑难病例诊治,开展新技术等,从医疗、专业技术、科研等多方面进行培训,确保“人离开,技术不离开”,将常见病、多发病患儿留在基层,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落地。
目前,我院呼吸二病房舒畅副主任医师,全科病房邱春兰主治医师仍在开州区人民医院继续帮扶指导。我院将持续按照市卫健委的相关要求,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提升帮扶医院临床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