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这是对2020年来发生在巴渝大地上凡人善举的一次盘点,是向善良、美好、牺牲、奉献、坚韧
最深的致敬。

这其中有一位重医人的身影,她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郑惠连。

1944年,她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50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工作。
1955年底,她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西南建设,辗转来到重庆援建儿科医院。在她和同伴们的努力下,1956年6月1日,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顺利开诊,结束了重庆市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医院建成后,她又毅然选择留在重庆,帮助西南医疗事业发展。

从建院起,她先后主管过医院新生儿科和血液科,1978年医院成立儿童保健教研室和儿保门诊,她便一直守护孩子健康成长至今。2012年,荣获“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
如今虽已94岁高龄,她依然坚持每周坐诊,经常到基层讲课、义诊,她说:“这是让孩子一辈子受益的事,我觉得很值得。”

【颁奖词】
听党召唤,以国为先
告别黄浦江,拓荒大西南
你把最美的岁月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一个甲子的不辍耕耘
撒下燎原火种
医德双馨泽被后代
西迁精神光照四方——赤诚爱国心!

郑惠连的西迁故事
从医 立志为病人解除病痛
郑惠连,1926年出生于东北,成长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繁华大都市——上海,高中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现上海市第一女中),父辈是留美学者。从小性格开朗、喜爱读书、向往成才的郑惠连看到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危亡混乱、民不聊生、疾病流行的现状时,她内心深深被触动,毅然决定踏上学医的征程。
1944年9月,郑惠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国立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她目睹了诸多被疾病、伤残折磨的儿童,立志为儿童健康作贡献。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是新中国第一届医学毕业生,留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工作。

赴渝 支援建设儿科医院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西南地区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匮乏,党中央在1956年决定由上海医学院助建重庆医学院,并指定由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承担筹建重庆儿童医院。1956年2月,上级委派当时未满30岁、年轻有为、业务能力强、已任儿科主治医师的郑惠连,由上海到重庆筹建儿科医院。“党要我们到哪儿,我们就去哪儿,西部儿童健康医疗事业需要我们,我们就去!”接到任务郑惠连干劲十足,1956年刚过完春节就背上行囊风尘仆仆赶赴重庆。
“万事开头难”,面对这片贫穷落后、四面环山、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大的西部地区,郑惠连和同行者们很快就遇到第一个难题,“如何将原有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一所儿科医院的建筑设施?”从房屋改建到医疗仪器设备、医生护士工作服等等的购置,事事巨细。

郑惠连一行人换下洋装、旗袍、穿上平底鞋,在重庆山城独有的陡坡梯步中不停地穿梭于各大医院,收集当地医院的建设资料,夜以继日的整理,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已勾画出儿科医院的轮廓。1956年5月郑惠连带着构建方案返回上海儿科医院,向陈翠贞院长汇报工作,随后,又接上一批自愿投身西部的医生、护士、化验员及后勤人员等30余人赴重庆,全面启动医院的创建工作。
1956年6月1日儿童节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顺利开诊,结束了重庆市无儿科专科医院的历史。
60多年 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从建院起,郑惠连先后主管过医院新生儿科和血液科,1978年医院成立儿童保健教研室和儿保门诊,她也开始“转向”。

郑惠连坦言,当医生给孩子看好病,自己有种成就感。可是,患儿怎么看也看不完,她发现关键原因还是在于预防。 “有些七八个月大的孩子身体长得不好,这与家长的喂养有很大关系。”郑惠连说,儿童保健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比如营养均衡、性格管理等,对各方面的知识要求都更高。
为此,她不断阅读医学书籍和文献,从临床中积累经验。牵头组织编辑教材,出版了原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第一版,获得高教教材二等奖,为中国的儿童保健事业奠定了基础。为方便医生快速诊治、提高效率,她还开创了儿保电脑诊断系统。

“你对孩子的好,人家是会记住你一辈子的。”从医60多年,郑惠连接诊的孩子有的已为人母,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她做儿保,这让她感到特别欣慰。
除了坐诊,每个月郑惠连还会坚持做一场关于儿童保健方面的讲座,给新手爸妈传授“育儿经”,讲座上用到的幻灯片,也是她自己在电脑上制作的。
“把我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儿保工作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郑惠连说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会坚持看诊、做讲座,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