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培育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青年创新意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搭建创新成果的展示、转化平台,10月25日,由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主办的重庆市第三届卫生健康系统“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晒暨首届全国卫生行业青年创新大赛重庆专场活动决赛在重庆医药高专成功举行。团市委副书记曾凯,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夏沛出席活动。
10月以来,市卫健委联合团市委组织开展初赛,共有来自全市27个区县和20家市级卫生医疗单位推选出87个项目参加全市复赛。经过比拼,24个优秀项目入围决赛,医院国家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临床科室、儿研所分别申报的4个项目参与角逐。
决赛历时3个小时,24个团队分为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综合(生物医药、数字医疗、中医)4个类别,通过视频展示、个人陈述、现场答辩的方式向专业评委观众全面展示项目。最终12个项目获得了团市委、市卫生健康委命名的“青创工作室”称号,其余项目获优秀奖。
医院儿研所感染与免疫性研究中心“人偏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两江院区普外新生儿外科“基于照护路径的肛门直肠畸形肠道管理模式”、“儿童回流灌肠裤推广”3个项目获得“青创工作室”荣誉,内分泌科“基于大数据开发儿童双能X线骨密度的年龄身高矫正及应用程序”获优秀奖,是此次决赛中单项评分最高,集体荣誉最多的单位。
人偏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申报科室:儿研所感染与免疫性研究中心
人偏肺病毒检测试剂盒是用于临床检测人偏肺病毒的试剂盒。主要采用的核酸检测法,直接检测病毒核酸,使用时,仅需患者鼻咽拭子样本用于后续检测,整个流程简单易操作,快速高效,3至4个小时便可出结果。其开发和转化,对于儿科医务工作者准确识别偏肺病毒感染,制定恰当的诊治策略和应对措施,避免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照护路径的肛门直肠畸形肠道管理模式
申报科室:两江院区普外新生儿外科
“基于照护路径的肛门直肠畸形肠道管理模式”紧紧围绕患儿“肛门功能”、“生活质量”两大临床结局指标的改善,从照护流程、宣教手段、平台运行、信息化建设四个维度进行流程优化及质量控制。其临床应用能有效促进肛直肠畸形疾病患儿的规范化管理,改善患儿临床结局,提升患儿生存质量,推动学科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儿童回流灌肠裤推广
申报科室:两江院区普外新生儿外科
回流灌肠裤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回流灌肠操作,既能充分包裹患儿肢体。达到良好保暖效果,又能充分暴露操作部位,且能协助固定患儿保持灌肠体位。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获科委课题1项。已在西南地区8家公立医院推广试用,培养23名在灌肠裤辅助下行标准化回流灌肠的护理操作人员。
基于大数据开发儿童双能X线骨密度的
年龄身高矫正及应用程序
申报科室:内分泌科
儿童期骨密度研究显示,身高偏矮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现更低的骨密度,如果不结合身高年龄因素进行矫正,医生可能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患者为骨质疏松。基于大数据开发儿童双能X线骨密度的年龄身高矫正及应用程序旨在通过大量数据累积和分析,对骨密度进行身高年龄的矫正,通过程序应用,为临床医护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避免过度诊疗骨质疏松症。
近年来,医院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团队在院团委的带动下,在各自岗位上结合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完成创新作品,积极参与“五小”创新活动,充分展现儿院青年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医者仁心”的职业情怀,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截至目前,医院已有7个团队被命名为“青创工作室”。下一步,院团委将整合资源,搭建“五小”创新成果的展示和转化平台,激发青年创新热情,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