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提高重庆市各级医疗单位放射科儿童MRI的理论知识水平,拓展儿童MRI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动多模态增强MRI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规范化检查技术。10月16日,由重庆市医学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承办的“儿童磁共振成像技术新进展暨多模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规范化检查技术”学习班成功举办。
会议邀请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放射科主任郭大静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全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主任何玲教授等多位市内知名专家,面向全市同仁进行现场培训,参会人数达300余人。
开幕式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刘波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张志伟教授主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放射科主任郭大静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全教授先后为本次会议致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何玲教授、蔡金华教授、刘波教授、郑鹤琳教授、张雨婷教授、冯川教授等多位市内影像技术界专家,围绕儿童磁共振成像技术新进展及多模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规范化检查技术、磁共振增强检查中国专家共识、并指畸形患儿的磁共振诊断思路、综合征型并指畸形的磁共振技术新进展、儿童长骨肿瘤的常见磁共振的影像,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授课内容,让参会者受益匪浅。
提问与讨论环节,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陈金华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张乐天教授主持,现场讨论活跃,大家积极发言,提出了磁共振增强对比剂剂量的选择、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患儿镇静的方式等多个关于磁共振新进展问题,各位专家对问题都做了详细深入的解答。
针对“多模态增强磁共振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技术发现及参数的设置”问题,刘波教授表示,基于临床既要看血管又要看软骨的需求,采用3DT1增强加抑脂技术及三维水选择软骨成像技术。应根据患儿病情和临床需求具体分析,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志伟教授分享了本次儿童磁共振成像技术新进展暨多模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规范化检查技术培训的收获与体会。他讲到,要根据临床需求,把磁共振现有新技术用好,运用多模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技术患儿手部血管的真实情况,着重展示临床关心的重点问题,切记不要生搬硬套各类模板。临床工作中,影像技师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疾病来设置参数。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放射科主任郭大静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主任何玲教授员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本次会议为重庆市放射技师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了影像技术同仁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学习磁共振评估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手部血管技术,为进一步提高磁共振医学影像检查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