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致敬教师节】儿院医·师,桃李芬芳

来源:党办(宣传统战科) 时间:2022-09-13 浏览:

古来行医济世穷,仁者悬壶沐春风,他们是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倾尽韶华育桃李,师者情怀代代传,他们是师者,授业解惑、启迪人生。

医者&教师

看看他们的AB面

张志勇

学生和同事眼中的“儿院战神”

风湿免疫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志勇.jpg

穿上白大褂,他是温文尔雅的张医生。致力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救治,为他们的健康带去希望的曙光。他是学生眼中的“男神”。教学风格严谨又不失风趣,善于将重难点科学分解,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展开,采用PBL、CBL等小组讨论的新型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医学兴趣和临床思维。他也是同僚眼中的“儿院战神”。他用一张张证书、一座座奖杯刷新自己的履历。他坚持“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对待教学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创造了重庆医科大学参加全国顶级教学比赛的最好成绩。

教学成就

获得ISW和FDW国际认证,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二等奖,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重医双语比赛一等奖、重医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学院青年教师双语比赛一等奖、学院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等。

作为负责人获得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和院级教改项目。获得2021年重庆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二等奖。连续2年获评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2019-2020和2020-2021)。获评儿科学院优秀责任导师(2022)。

·名师寄语·

“儿童健康事关人民健康,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医生,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真正成长为一名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的医务工作者。”

翟瑄

让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外科教研室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翟宣.jpg

临床工作中,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微创”手术理念引入脑肿瘤治疗,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下丘脑错构瘤热凝毁损术”,无需开颅即可通过精准植入的电极毁损肿瘤,达到根治目的。作为外科教研室主任,负责外科的教学管理和指导。积极投身教学改革,钻研新教材,大胆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他将“热爱”作为教学的最大“技巧”,晚上9点到10点备课是他的教学工作的“生物钟”。他将严谨贯穿于实操课堂,始终保持“放手不放眼”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过关是他的标准。他将哲学、美学融入讲课内容,带给学生能如演说家般行云流水、生动有趣的感受。

教学成就

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名师。获评重庆医科大学和儿科学院“优秀教师”、“最受欢迎教师”10次,承担国家级教学课题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项,市级4项,校级2项。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参编国家统编教材4部。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名师寄语·

“你是不是真的想当医生,如果决定以后当医生,那请一直保持热爱和激情,这样才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好。”

陈昕

做胸怀病人的好医生

全科病房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jpg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她不断精进小儿内科疾病诊治水平。“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她的执着追求。作为儿科学院的一名教师,她精心打磨每一张授课PPT,琢磨每一句授课话语,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她的课堂从来不会枯燥,她用一言一行传达着医者仁心的思想。作为儿科学院教师培训部的副部长,她不仅不断精进自身教学水平,还帮助全院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她说教是科学,贵在求真务实;学乃艺术,妙乎精雕细琢,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双方享受的过程。

教学成就

儿科学院教师ISW培训中心副部长,获得ISW和FDW国际认证。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重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学院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最佳主讲教师和团队一等奖;学院内科青年教师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和教师微课比赛一、二等奖等。

作为负责人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儿内科学》重庆市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儿科学》国家一流课程参与人,《新医科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课程负责人。2020-2021学年获评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多次获评儿科学院优秀教师,多次担任儿科学院教学比赛评委,现任儿科学院教学督导。

·名师寄语·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作为医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无所畏惧,扬帆远航;胸怀病人,做党和人民的好医生。”

陈大鹏

做学生的“知心人”,

成就团结向上的“Chen group”

检验医学科主任

主任技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大鹏.jpg

他是临床工作的“侦察兵”,火眼金睛寻找疾病源头,搭建起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助力每一次精准诊疗,检以求真,验以为康。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致力做到亦德亦才、亦道亦术、亦师亦友、亦严亦慈;他是学生们的知心人,他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注重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他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融入学生之中,学生们骄傲地将团队称为“Chen group”。他也是学生们的引路人,他说教学的“第一课”不是知识点,而是教导学生实事求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素养、有职业道德、求真务实的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

教学成就

2017年至今共招收培养各类研究生13名。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校三好学生,1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获系三好学生,1人获单项奖学金,3人获校优秀学位论文,其中两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重症领域主流期刊《Critical Care Medicine》(IF:9.296)和免疫学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8.786),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因此获得“2022年重庆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名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成为科研道路上的追梦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希望你们成为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真真切切为患者服务。”

毕杨

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

儿科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毕.jpg

从事学术研究时,她秉持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不断激发自身去创造发明,是大家眼中的创新达人。她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放手”。引导学生制定风险计划,在失败中成长。让每个学生得到均衡发展,从实验设计、具体实施、数据分析、文章撰写,都能够独挡一面。她在科研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发现技术问题,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同学们陆续研发出电泳槽副芯的电极装置、油红O染色优化的方法、新型液氮罐、枪头回收装置等。

教学成就

多年获评儿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17年、2019年、2021年)及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2019年、2021年、2022年)。截至目前,指导所管理的实验室里70余名研究生顺利毕业。2014年至今,招收学术型研究生7名,2人获得校三好学生及校优秀毕业生,1人获系三好学生及先进个人,1人获系优秀学生干部,3人获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毕业的4名硕士生,在校期间每人发表2篇以上SCI论文,均获得国家奖学金及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组研究生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名师寄语·

“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