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首位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生儿科医生
从一年延期到两年7个月
除了坚守,还有中国医生的责任
“一带一路”,带去什么?留下什么?
《重庆专访》对话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副队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振球

作为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刘振球2023年10月中旬结束支援任务回到重庆。
10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对于刘振球来说,无论是这巨大的荣誉,还是工作和生活,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记者:什么时候得知已经在援巴新的名单当中,要派你去?
刘振球:2020年年底。其实我们那批很严格的。主动报了名之外还要去遴选,还要选拔。当时孩子七岁多 。
记者:孩子其实还小,又是双胞胎。家务负担其实还是蛮重的,为什么还自己主动报名申请要去援外?
刘振球:我上大学的第二年,2003年。我们有一位的年级指导主任叫苟加明老师,他的爱人当时是第一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队员。所以当时一出这个通知,我就觉得很亲切。其实做这个决定之前,我会上网去搜一搜类似的,这种援外医疗队到底做什么?这是很伟大的一项创举,是毛主席跟周恩来总理1963年做的一个决定。所以我就觉得这个是很光荣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从2002年起,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卫生部)的委托,重庆就开始向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援外医疗队,这也是我国派往南太地区的首支中国医疗队。到刘振球这里,已经是第11批了。
记者:您到了巴新以后,跟国内、跟在重庆面临的局面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吗?
刘振球:那是完全不一样。我去科室翻了一下,他们的一本类似叫做科室指南也好,或者叫作手册也好的册子,我一看是1994年的,基本上很多观念都没有更新。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没有经常去进行更新学习培训。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就比较贫乏,倾斜到儿科这一部分或者新生儿科这部分就更少了。
刘振球:那个地方没有空调,温度到中午可以冲到四十几度去。那种早产儿,一公斤多一点点,在流汗。怎么可以,肯定不可以!再就是环境的问题,比如环境卫生你达不到,那会感染、院感,这是大的方面。后来我们找了社会赞助,把空调装上。我本来是想,我过去就教你技术好了,教你怎么用呼吸机,教你怎么用亚低温这些东西。现在在发达国家,包括在中国这种快速发展中国家,很多西医的诊断治疗都很依靠实验室检查。但它根本就跟不上,完全靠临床判断。你与其一个病一个病的教他们,当然也好,他们也受益,不如转变为做指南给他们。
记者:在那边您觉得最难克服的是什么?是生活方面的不习惯吗?
刘振球:其实还是安全问题。安全这个问题,一直到最后,我们都是提心吊胆。因为那边其实会时不时的发生华人中枪或者受伤或者死亡这种案例,所以会让你心里这根弦一直绷着,其实压力不小的。
2021年8月,医疗队外出,遭遇当地部落冲突。在援助巴新期间,医疗队还经历了地震。
刘振球是中国援助巴新的医疗队第一位新生儿科医生,也是中国医疗援助巴新21年,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连续两期援助的医生。
记者:您本来其实是第十一批援巴新的。只需要援助个一年就可以回来。你为什么没跟着第11批一起回来?
刘振球:前面9个月差不多在抗疫。到2021年年底,我进入临床。在临床工作刚刚有起色,刚刚把它的底摸清楚,然后可能就要走了,我就觉得,有点感觉事情没做完。
为了更多的孩子,刘振球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孩子。
他发现,巴新新生儿科没有专门的新生儿呼吸机,于是他从当地医院库房里找到成人呼吸机。与之配套的新生儿呼吸管路和湿化器,他求助于“娘家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走海运快递过去。然后刘振球自己组装、调试,这才有了巴新全国第一台专业的新生儿呼吸机。
今年4月,新生儿呼吸机派上用场,成功救治两名新生儿。其中一位被救的孩子为了感激刘医生和中国医疗队,请求给重获新生的孩子取个中国名字。
于是,这个叫“泰乐”,寓意否极泰来、平安喜乐的小孩,从此成为中国和巴新友谊的见证。

记者:其实关于对外援助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一种声音就是不理解。您是亲历者,怎么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种不理解的声音?
刘振球:我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援助,其实我觉得,说在践行世界人民大团结也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好,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也好。你放长远一点,这绝对是大家好的事情,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事情。这个“一带一路”,最后肯定能够促进友谊,朋友多了路好走嘛。
图片、文字来源于:重庆广电第1眼